|
【文化遗产】网络媒体走转改探访“潮文化”发祥地:在传承中寻求创新 |
【wenhuayichan】2018-1-18发表: 网络媒体走转改探访“潮文化”发祥地:在传承中寻求创新 “到广不到潮,枉费走一遭”。1月17日,中新网记者跟随由中央网信办主办、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的2018年“新时代、新梦想”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一行,走访位于珠三角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交汇处的潮州 网络媒体走转改探访“潮文化”发祥地:在传承中寻求创新“到广不到潮,枉费走一遭”。1月17日,中新网记者跟随由中央网信办主办、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的2018年“新时代、新梦想”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一行,走访位于珠三角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交汇处的潮州,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和文化。 潮州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,是“潮文化”的发祥地,素有“岭海名邦”、“海滨邹鲁”的美誉。潮绣、潮州彩瓷烧制、潮剧等1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,传承与创新相结合,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关键脉络。 潮州潮響鼓社表演二十四节令鼓。 创新中华文化——二十四节令鼓 二十四节令鼓源自马来西亚,由祖籍潮州华侨陈再藩老师和陈徽崇老师创作。节令鼓作为创新的中华文化,采取南方狮鼓群鼓的表演形式,以书法书写24节气为鼓刻背,通过鼓手的敲击与肢体的动作表演,直观展现24节气这个中国5000多年来用于农耕生产的时间刻度,以及不同节气里华夏大地的民俗活动。 潮州潮響鼓社基于节令鼓的表演形式,融合潮州音乐,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节令鼓表演,体现出了“潮響”汹涌澎湃,大气磅礴的表演风格和潮州人奋发向上的“新时代”精神。 潮響——寓意来自潮州家乡的声音,通过潮州人的自觉传承,让它返回家乡。 潮響鼓社创始人李康迪致力于潮州文化的传承与推广,他引导潮響鼓手树立“纯粹、团结、传承、创新”的精神,希望通过潮響鼓手的努力,影响本土的年轻人,共同将潮州文化发扬光大。 潮州刺绣 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——潮州刺绣 被誉为“中国四大名绣之一”的潮州刺绣是在民间工艺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,具有古老传统和地方特色,绣艺精美,构图均衡饱满,画面物象浮凸似雕刻,色彩富丽堂皇。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、高级工艺美术师佘燕璇创办潮绣“非遗”传承基地,30年来潜心研究潮绣、粤绣的刺绣针法,不断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,并大胆进行创新。 “不单单要传承,还要创新”。佘燕璇的女儿佘旭垒向记者介绍,盘金绣是潮州特有的,“随着发展,潮绣逐渐融合其他绣法特点,进行创新,制作出新的作品。” 广东民间艺术潮绣代表性传承人李淑英被誉为潮绣“针神”。2014年,湘桥区太平街道在李淑英潮绣研究所启动实施潮绣“不断针计划”,通过工艺大师免费培训和带徒授艺,推动“产学研”,每年培养100名潮绣技艺专业人才。 麦秆画《松鹤遐龄》 在创新中成熟——非遗文化麦秆画 潮州麦秆画又称麦草画、麦烫画等。它创于民间,是一种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。 它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,表现天地风雨、花鸟鱼虫、人物风景、动物等,栩栩如生。其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经历割、漂、刮、碾、烫熏等多道工序,制作精细而繁琐。 无论从材质的特点,题材的多样,造型的独特,工艺的精湛,技巧的完善,色彩的丰富,麦秆画都是在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中逐渐成熟的。 一种传统的工艺制品,从其面世到不断发展的历程,总是依据人们的审美趣味的发展变化,在工艺师和制作技艺人员的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中逐渐地发展。 陶瓷《清明上河图》 兼纳传统与海外风格——枫溪陶瓷 潮州枫溪素有“中国瓷都”的龙头之称。枫溪人不断借鉴和吸取具有潮州地域特色的泥塑、金漆木雕、刺绣等民间艺术表现手法,兼纳海外风格,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。 陶瓷是枫溪区的支柱产业与特色经济,全区拥有陶瓷生产及相关配套企业5000多家。陶瓷出口额每年以5%以上的速度递增,产品畅销世界五大洲18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 改革开放以来,陶瓷精品屡创佳绩,共有4件作品纳入吉尼斯世界大全。“枫溪瓷烧制技艺”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 经过多年的发展,枫溪已成为全国最具活力,发展最快,规模最大、产品最齐全的陶瓷产区,更是世界上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和出口基地。 作为世界潮人的精神家园,文化积淀深厚、城市文明和谐的潮州正一天天变美,一步步朝着享誉中外、独具品质、宜业宜居宜游的潮文化精品城市迈进。 (【wenhuayichan】更新:2018/1/18 16:29:13)
|